明朝档案终归何处

发布者:纪晓群发布时间:2013-12-17浏览次数:1922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着明清两朝的历史档案。清朝档案虽然经过天灾人祸有过大量的损失,但现存仍有1000余万件,而明朝与清朝在统治时间上相差无几,按时间推算,明朝档案的数量应该不少于清朝档案,但明朝档案现存仅有3000余件。在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时,并未接收到明朝保存在紫禁城内的中央政府历史档案。如此巨量的明朝档案,在紫禁城内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到底去了何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
    如今,一件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二十二日,工部尚书孙塔的满文奏折,道出了明朝档案去处的原委,让这个谜团的答案水落石出。该文称,顺治十三年(1656年),据江南(省)民人赵泉呈称,江南有一湖名后湖,湖上有百余间库房,为明时盖造,里面都是楠木、杉木,并有留下的档子及无用之纸,因久遭风雨,损坏甚重,皇帝正盖宫殿,需用木植甚多,将木植运京,都可使用。库中所留无用之纸,已拿出卖了等语。文中所说的后湖,即现在南京的玄武湖,当时在江苏江宁县北,又名练湖,湖中有新洲、旧洲等洲,明朝政府于洲上盖黄册库,贮存天下图籍。工部尚书孙塔议称,此库内所存档子,有有用者,亦有未记何事者,此库应否拆毁,请皇上降旨江南总督郎廷佐,查明具奏等语。郎廷佐奉旨派布政使往查后奏称,后湖库房内所存明朝档案,曾分与总兵官、武官变价制造兵器。各库所存木植小,不能用,应否将木植截短,运往京城用,应视部议等语。工部尚书孙塔议奏,今值修理奉先殿、海子旧衙门之时,既然急用楠木、杉木,请派工部章京、笔帖式,会同江南总督,将库房全部拆毁,木植运往京城,于施工之处接济使用,将无用档子、砖瓦卖出,得银用于拆运等项等语。顺治朱批:“依议行。”于是工部遵旨遣员,除将万历十年至崇祯五年的档子库交与江南布政使看守外,将无用档子共555530斤卖出,得银16065两9钱。这是工部尚书孙塔所奏卖出的第一笔档案数量,随后又奏三笔: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一月,江南提督关学忠卖档子800担,其中给火药局外官杜秀25担,制造火箭12500支。此外,剩余之纸775担,卖银3725两,补给该标甲兵制造盔、弓箭等物;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靖南王耿继茂奏请制作马褂、盆、桶,拟领无用档子10000担;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总漕蔡士英奏请动用无用之档4300担,实得银12914两7钱,用于制造军械、火药等项。此前即曾将此档分与总兵官、武官变价制造兵器。从上述可知,明朝档案是在崇祯五年(1623年)之后,由北京运至南京,贮存于后湖上的百间库房内,到了顺治时期,为了筹措军费,经皇上批准,将其卖出四笔,总重量共2065530斤,所得银两充当军费,制作军需品,而这并非明朝档案的全部。每件档案的重量不一,以5件档案重1斤粗算,所卖档案应有1000余万件,这与现在保存的清朝档案总量相当。

    明朝档案的南迁是为了明朝政府南迁做准备的。在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万历经天启,直至崇祯元年的几十年里,陕西地区连年灾荒,饥民如潮,灾民揭竿而起是必然的。虽然明朝政府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起义队伍因灾民不断加入而日益壮大,起义之火很快燃到了山西。在崇祯四年(1631年),起义队伍已达河南及京城以南地区,明朝政府倾全力剿杀,但节节失败,随后起义大军转战湖广、四川等地,起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明朝统治已危在旦夕。在关外,后金统一了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后,力量日益强大,时刻准备夺取明朝统治全国的政权,在其后数年间,多次派大军侵犯河北、山东等地,大肆掠夺人口、财物、牲畜,甚至兵临北京城下,明朝统治已摇摇欲坠。面对东西两面的夹击,崇祯开始与臣子们商讨政府南迁之事。最后,李自成起义大军攻破京城,南迁计划破产,明朝政权灭亡。虽然明朝档案躲过了北京的战火,可它终究没能逃过被卖掉的命运。可以栩栩如生还原明朝兴衰史的瑰宝竟如此轻易地被卖掉流落民间,让我们无限痛惜。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比庆幸清朝档案的九死一生,如今,它静静地珍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代化库房里,默默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3月21日 总第2433期 第三版

(张慧慧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