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会暨“上海梦想档案”征集进馆仪式6月15日在上海市档案馆的成功举办,为期1个月的上海“国际档案日”宣传月系列活动圆满落下了帷幕。这次活动参与面之广、影响力之大、特色之鲜明、内容和形式之丰富、各类媒体之关注、社会反响之热烈,均创下了历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之最,切实做到了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提出的“局馆搭台、各界唱戏”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百余篇次,其中,东方网开设专栏,对这次活动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多媒体的展示;《解放日报》连续32天连载上海市档案局馆主编的《档案揭秘外交风云》一书的摘编;《文汇报》整版刊载这次活动的日程内容安排;《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等报刊多次图文并茂地刊登记者的长篇报道,并引来一些外宣媒体争相约谈采访。
开发经典档案 激活发展定力
走进档案,用经典档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首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上海市档案馆以“上海先行·档案记录”作为今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月系列活动的主题,旨在通过展示上海先行等经典档案,激励上海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这次活动启动时,上海市档案馆举办了“档案中的上海先行”展览,用最新公布的馆藏档案、媒体记者拍摄的反映上海变迁的照片等,反映上海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具有先行意义的重要事件,并同时启动了“上海先行·档案记录”摄影大赛。
上海解放65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集中发布了一批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和上海解放初期反映党和人民军队关爱人民、为民服务的档案史料,上海音像资料馆发布了“难忘的上海之声”影像资料,并在东方讲坛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点,邀请上海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编审葛明铭以“上海解放”为开篇,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的回声·档案里的故事”,主会场和分会场均座无虚席,很多观众甚至站在走廊里聆听故事。
用档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观众们纷纷表示:“能听到这么精彩的故事,还能在底楼大厅看到最新的开放档案和展览,真是很过瘾!”同时,上海市档案馆将有关档案展览和故事,上海音像资料馆将“影像档案里的上海先行”专题讲座,分别送到部分高校园区和区县街镇社区巡展巡讲,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
“国际档案日”之际,围绕“走进档案”、服务中心,上海市档案馆紧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局,发挥馆藏拥有3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7万余卷金融档案的优势,经过2年的积极筹备,成立了上海金融档案史料中心,并首发了上海市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海上金融》图册。中心以档案牵手金融,具有金融专题档案查阅、金融图书阅览、金融学术研究与会议和陈列展示等服务功能,能为金融档案研究者和金融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档案文化服务。同日,一些依托档案史料建立起来的原本以内部参观为主的行业、企业发展陈列馆(室)也首次向社会开放,普通市民一睹平时难得一见的珍档,兴致勃勃地领略了中国银行、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益民食品一厂、上海机床厂、上海锅炉厂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的风采。
发掘身边档案 诠释人生追求
走进档案,善于发掘身边档案,是群众利用档案开展自我教育、激发正能量的极好方法。上海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寻找身边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档案,让大家从中接受深刻教育。
华东师大档案馆在档案编研和校友口述访谈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和美好的现象:诸多卓越而杰出的校友伉俪,双方都是华东师大毕业生。他们怀抱着相同的志趣和共同理想,从大学走向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打拼。在这次活动中,华东师大档案馆精心挑选了在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毕业的5对夫妇,结合馆藏档案资料与口述访谈,主办了“追寻档案里的校园爱情:我在档案里找到她/他”主题展览,讲述他们的校园爱情与社会成就故事。观看展览的师生纷纷表示,这一活动非常新颖、有趣,生动诠释了档案在密切联系和增进校友与母校情感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展示了“爱在华师大”,这种爱是大爱,是反哺,是对国家民族美好未来的追求。
上海财经大学和闵行区、浦东新区档案馆先后特邀上海著名心理专家、电台“和谐一家门”栏目主持人顾歌,在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主讲“走进档案——关注心灵档案”专题讲座。顾歌从“建立可视化心理档案”以及“关注隐藏性心灵历程”两方面,结合当下社会较为热点的一些新闻,列举发生在一些学生、员工、家庭、老人身上的心理案例,用通俗诙谐的语言把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和具有神秘气息的“心灵档案”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性,并与台下听众展开即兴互动。场场讲座气氛活跃,听众情绪高涨,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使听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灵档案”,发现传统观念中“神秘莫测”的档案也能很精彩、很亲民,档案文化传播同样可以让人振奋起来。
上海大学档案馆主办了“光影中的上大‘微生活’”摄影图片展,从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学校生活微小之处着眼,通过精选新上大组建20年来形成的照片档案中构图佳、有特点、有意思、有意义、有故事的照片,展示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蓬勃发展。很多师生充满感情地留言道,“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时光流逝,照片帮我们留存了那一份记忆”“感恩上大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回忆”“我们与上大一起同行!”师生们的真诚留言回应了上大档案馆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让我们共同记录“上大微生活”,留存“上大微档案”。
正如朱纪华在作《走进档案,感知档案魅力》专题讲座时指出的那样,档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正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家不妨从亲身查档体验开始,通过与档案的近距离接触,感受档案的魅力。
扩大海外征集 讲好中国故事
走进档案,加强海外征集有关上海的档案并加以展示,利用外国人的记录,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了上海开展“国际档案日”活动的国际性,受到外宣媒体的追踪报道。
旅居上海的西班牙画家卡洛斯·莫瑞是欧洲皇族后裔,其家族先辈抗战期间来华,收集保存了反映当时中国,尤其是上海城市风貌,以及日军侵略上海时大量视角独特的摄影作品。在这次“国际档案日”活动中,莫瑞先生将这批由其家族精心保存了近一个世纪的千余张珍贵照片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而且从外国人的视角见证了日军侵略中国上海的暴行。
西德尼·甘博是美国社会学家,1908年到1932年间,他先后4次来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记录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次“国际档案日”活动中,上海市档案馆与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了“西德尼·甘博的中国之旅”展览,展现了甘博在华期间留下的珍贵记录,其中有关上海的影像资料在展览结束后随即被上海市档案馆收藏。
朱纪华表示,这些外国友人捐赠影像档案既是上海开展“国际档案日”活动的特色内容之一,也是上海市档案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成果。上海市档案馆将坚持收集与开发并举,继续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深度开发所收集的境外档案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档案工作的现实服务力和国际影响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7月3日 总第2629期 第一版